在我们的生活中,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孩子说话不清楚,比如会把 “吃饭” 说成 “吃半”,把 “哥哥” 说成 “的的” 等,乍一听还觉得有点可爱,其实孩子可能存在构音障碍。构音障碍会影响孩子的沟通能力,导致孩子与他人沟通困难,进而影响生活和学习。构音障碍虽然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,但通过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,情况是可以得到改善的。
什么是构音障碍?
构音障碍是指由于构音器官先天性和后天性的结构异常,神经、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发音障碍以及虽不存在任何结构、神经、肌肉、听力障碍所致的言语障碍。主要表现为发声困难、发音不准,吐字不清,以及音量、音调、语速、节律异常等言语特征的改变,导致某种程度的交流障碍。
构音障碍的康复训练方法
了解构音障碍的基本情况后,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实用的康复训练方法。
呼吸训练: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源泉。对于构音障碍孩子,首先要进行呼吸训练。可以让孩子练习深呼吸,像闻花香一样慢慢地吸气,然后像吹蜡烛一样缓缓地呼气,每次练习 5 - 10 分钟,每天 3 - 4 次。这样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呼吸控制能力,为清晰发音提供有力的支持。还可以通过吹气球、吹泡泡等有趣的方式来进行呼吸训练,增加训练的趣味性,让孩子更容易坚持。
舌部训练:舌头的灵活运动对于发音至关重要。可以进行舌的前伸、后缩、上抬、侧方运动等练习。比如,用舌尖去舔上下嘴唇、左右嘴角,将舌尖顶在口腔上腭,然后再放下,反复进行这些动作,每个动作重复 10 - 15 次,每天做 3 - 5 组。另外,也可以使用压舌板等工具,对舌部进行适当的刺激,帮助孩子更好地感受舌部的运动,提高舌肌的力量和灵活性。
唇部训练:唇部的动作也会影响发音的清晰度。可以做噘嘴、咧嘴、咂唇等动作,也可以通过含着吸管吹气,让嘴唇保持一定的紧张度,来增强唇部肌肉的力量。
发音训练:在呼吸、舌部和唇部的肌肉力量和协调性得到一定改善后,就可以进行发音训练了。从简单的元音(如 a、o、e、i、u、ü)和辅音(如 b、p、m、f、d、t、n、l 等)开始练习,先单个发音,发音要清晰、准确、响亮,每个音重复 10 - 15 次。然后逐渐过渡到音节、词语、短句和长句的发音练习。例如,先练习 “ba”“pa”“ma” 等音节,再练习 “爸爸”“妈妈”“苹果” 等词语,接着说 “我吃苹果”“妈妈上班” 等短句,最后尝试朗读一些简单的短文。
语速和语调训练:很多构音障碍孩子在说话时,可能会出现语速过快或过慢、语调平淡等问题。因此,需要进行语速和语调的训练。可以让孩子跟着节拍器或者音乐的节奏来说话,先从较慢的语速开始,逐渐加快,同时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,让说话更富有感情色彩。
日常生活交流训练:康复训练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正常的交流。所以,要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说话,与家人、朋友进行交流互动。可以从简单的打招呼、问候开始,逐渐增加交流的内容和难度。
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
康复训练要持之以恒,每天坚持进行,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。一般来说,每天至少要进行 30 分钟的训练,具体时间可以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和耐受程度适当调整。
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,从简单到复杂,不要急于求成。如果孩子在某个训练项目上遇到困难,不要强迫,可以先暂停,进行一些简单的放松练习,然后再尝试或者换一个类似的项目进行训练。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,让他们多听、多说、多练。家人与孩子交流时,要尽量放慢语速、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,并且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。
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,让专业的康复治疗师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,根据孩子的进展情况调整康复训练方案。
总之,构音障碍虽然给家庭带来了一定的困扰,但只要我们积极面对,通过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法,坚持不懈地进行练习,孩子语言清晰度会越来越好,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家庭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