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常生活中,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:脑袋一侧突然像被电钻猛击,疼痛阵阵袭来,还可能伴有恶心、呕吐、对光和声音敏感等症状,这很可能就是偏头痛在 “作祟”。偏头痛可不只是简单的头疼,它频繁发作起来,着实让人苦不堪言,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偏头痛总发作该怎么办。
什么是偏头痛
偏头痛,顾名思义,其疼痛多位于头部一侧,但也可累及双侧,表现为搏动性、剧烈且难以忍受的头痛。这种疼痛常常伴随着恶心、呕吐、畏光、畏声等症状,严重时甚至会影响患者的视力、听力及语言能力。偏头痛的成因复杂,涉及遗传、内分泌、环境、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,这使得其治疗和预防变得尤为棘手。
遗传因素:研究显示,偏头痛具有显著的家族聚集性,大约60%的患者有家族史。这表明,遗传因素在偏头痛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
内分泌因素:女性在经期、孕期、哺乳期等生理阶段,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,更容易发生偏头痛。此外,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或避孕药也可能诱发偏头痛。
环境因素:强光、噪声、气味等外界刺激,以及气候变化、季节交替等自然环境因素,都可能成为偏头痛的诱因。
生活方式:不规律的作息时间、过度劳累、精神压力、不良饮食习惯等,都可能加剧偏头痛的发作。
应对策略:药物与非药物并重
面对偏头痛的频繁发作,患者需采取综合措施,包括药物治疗、非药物治疗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。
药物治疗
急性发作期:轻度至中度偏头痛可选用非处方药,如非甾体抗炎药(NSAIDs)、对乙酰氨基酚等。重度偏头痛则需使用处方药物,如曲普坦类药物,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,避免副作用。
预防性治疗:对于频繁发作的偏头痛,预防性药物治疗可能更为合适。常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、钙通道阻滞剂等,但需长期服用才能见效,且并非所有患者都适用。
非药物治疗
物理疗法:冷敷或热敷可缓解偏头痛带来的不适。冷敷有助于收缩血管,减轻炎症;热敷则能放松肌肉,促进血液循环。
心理疗法:认知行为疗法(CBT)能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,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,从而减轻偏头痛的发作。
针灸与按摩:作为中医传统疗法,针灸和按摩在偏头痛的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。针灸能刺激穴位,调节气血;按摩则能放松肌肉,缓解紧张情绪。
生活方式调整
规律作息: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,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、起床,让身体的生物钟稳定运行。长期熬夜打乱生物钟,就容易给偏头痛可乘之机。建议每晚保证 7 - 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,营造安静、舒适、黑暗且温度适宜的睡眠环境,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,让大脑彻底放松下来。
合理饮食:避开那些容易诱发偏头痛的食物,多吃新鲜蔬果、全谷物、优质蛋白。比如香蕉富含钾元素,有助于稳定血管和神经,对预防偏头痛有一定帮助;三文鱼富含欧米伽 - 3 脂肪酸,能减轻炎症反应,降低偏头痛发作频率。同时,要注意规律进餐,避免饥饿或过饱,以防血糖波动引发头痛。
适度运动:适度的有氧运动,像散步、慢跑、瑜伽等,能促进血液循环,缓解压力,减少偏头痛发作。每周进行 3 - 5 次,每次 30 分钟左右的运动即可。不过要注意,运动强度不宜过大,避免在高温、高湿度环境下运动,以免诱发头痛,而且运动时间尽量避开偏头痛发作频繁的时段。
预防措施:未雨绸缪,防患于未然
预防偏头痛的发作是减少其危害的关键。患者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:
记录偏头痛日记:详细记录偏头痛发作的时间、地点、诱因等信息,有助于识别触发因素,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。
避免诱发因素:尽量避免强光、噪声、气味等外界刺激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。
定期体检:定期进行身体检查,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。对于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,更要密切关注身体状况,及时进行治疗和干预。
寻求专业帮助:若偏头痛发作频繁且难以缓解,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。
总之,偏头痛并不可怕,只要我们了解其成因、掌握正确的应对策略和预防措施,就能有效控制其发作。作为神经内科的专业医师,我鼓励每一位偏头痛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,勇敢面对疾病;同时,也希望大家能够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,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。让我们一起努力,用科学的方法解锁无痛生活的新篇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