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

2025年02月07星期五
全国统一刊号:CN52-0041

在线读报中医角度看咳嗽,分型治疗更有效 - 数字报刊系统 强直性脊柱炎的成因、症状及治疗方法 有关疟疾的相关知识 中医角度看咳嗽,分型治疗更有效 如何降低术后感染风险

按日期检索

12 2012
3
4

在线读报

电子报刊阅读器
放大 缩小 默认

中医角度看咳嗽,分型治疗更有效

作者:柳州市人民医院 曾冬娟

咳嗽,常见却影响生活。中医治疗咳嗽,历史悠久,智慧深厚,强调辨证施治。咳嗽非单一病症,分型治疗是关键。本文将从中医角度,深入探讨咳嗽分型及治疗方法,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、有效的咳嗽管理策略。通过中医的智慧,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治疗咳嗽,提升生活质量。

中医对咳嗽的认识

在中医理论中,咳嗽被视为人体正气与外邪抗争的一种表现,其病因复杂多样,既包括外感六淫(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)的侵袭,也涉及内伤七情(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)的失调,以及脏腑功能的紊乱。肺为娇脏,主宣发肃降,是咳嗽发生的主要脏腑。当肺气失宣,或肃降无权,便会导致咳嗽。此外,脾失健运,痰湿内生;肾不纳气,气逆于上,也是咳嗽的常见原因。

咳嗽的中医分型

中医将咳嗽分为多种类型,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症状表现和治疗原则。

风寒咳嗽:此类咳嗽多因外感风寒所致,表现为恶寒重、发热轻、无汗、头痛身痛、鼻塞流清涕、咳嗽声重、痰稀白等。治疗时以辛温解表、宣肺止咳为主,常用方剂如三拗汤,通过麻黄、杏仁、甘草的配伍,既能发散风寒,又能宣肺止咳。

风热咳嗽:由外感风热引起,症状包括发热重、微恶风寒、咽痛、咳嗽频剧、痰黄稠、口渴等。治疗宜辛凉解表、清热止咳,桑菊饮、银翘散等方剂能有效缓解症状,其中桑叶、菊花、连翘等药物既能清热解毒,又能疏散风热。

燥咳:分为秋燥与温燥。秋燥咳嗽多见于秋季,表现为干咳无痰或少痰、口鼻干燥、咽干喉痒等;温燥则伴有发热、微恶风寒、口渴等症状。治疗时需润燥止咳,秋燥用温润之法,如杏苏散;温燥则用清润,如桑杏汤,以滋润肺燥,缓解咳嗽。

痰湿咳嗽:此型咳嗽多因脾湿内生,痰湿阻肺所致,症状为咳嗽痰多、色白易咯、胸闷脘痞、食欲缺乏等。治疗原则为健脾化痰、止咳平喘,二陈汤、三子养亲汤等方剂能健脾祛湿,化痰止咳。

痰热咳嗽:由痰热交结,阻肺壅塞引起,表现为咳嗽剧烈、痰黄稠厚、口干口苦、胸闷气促等。治疗需清热化痰、肃肺止咳,清金化痰汤、小陷胸汤等方剂能清热泻火,化痰止咳。

肺虚咳嗽:包括肺气虚与肺阴虚。肺气虚者咳嗽声低、气短乏力、痰少而黏,治宜补肺益气,如补肺汤;肺阴虚者则干咳无痰、潮热盗汗、五心烦热,需滋阴润肺,百合固金汤等方剂能养阴清热,润肺止咳。

分型治疗原则与方法

中医治疗咳嗽,强调辨证施治,即根据咳嗽的不同类型,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。对于风寒咳嗽,辛温解表是关键;风热咳嗽则需辛凉解表,清热解毒;燥咳需润燥止咳,区分秋燥与温燥的不同;痰湿咳嗽应健脾化痰,祛湿止咳;痰热咳嗽则需清热化痰,肃肺止咳;而肺虚咳嗽,则需根据气虚或阴虚的不同,分别采取补肺益气或滋阴润肺的治疗策略。

在具体用药上,中医讲究君臣佐使,药物之间的配伍既能增强疗效,又能减少副作用。如三拗汤中的麻黄宣肺散寒,杏仁降气止咳,甘草调和药性,共同作用于风寒咳嗽,效果显著。而桑菊饮中的桑叶、菊花疏散风热,连翘清热解毒,共同治疗风热咳嗽,使热邪得散,咳嗽自止。

日常调养与预防

除了药物治疗,中医还强调日常调养与预防的重要性。在饮食上,应根据咳嗽的不同类型,选择相应的食疗方。如风寒咳嗽可饮姜茶,以温中散寒;风热咳嗽宜食梨粥,以清热润肺;燥咳可饮蜂蜜水,以润燥止咳;痰湿咳嗽可食薏米粥,以健脾祛湿;痰热咳嗽宜食冬瓜汤,以清热化痰;肺虚咳嗽则可食百合粥,以养阴润肺。

在生活起居上,应注意保暖避寒,尤其是颈部和背部的保暖,以防外邪入侵。同时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避免烟雾和有害气体的刺激。适度锻炼,如散步、打健身气功等,能增强体质,提高抗病能力。

情志调节也是预防咳嗽的重要一环。中医认为,情志不畅可致气机瘀滞,影响脏腑功能,从而引发咳嗽。因此,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情绪波动,对于预防咳嗽具有重要意义。

总结

咳嗽虽小,但不可轻视。中医辨证施治,分型治疗咳嗽效果显著。了解咳嗽的中医分型与治疗原则,有助于有效管理咳嗽,提升生活质量。日常调养与预防同样重要,未病先防,既病防变。治疗咳嗽时,建议咨询专业中医,确保治疗针对性。本文方剂与食疗方仅为介绍,具体使用需遵医嘱。


放大 缩小 默认
主管单位: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    主办单位: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    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

黔ICP备18005754号      技术支持:兴乾盛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