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“杀手”,大家可能会立刻想到那些凶猛的疾病,比如心脏病、癌症等。但有一种疾病,它常常在不经意间悄然来袭,却能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,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“肺栓塞”。肺栓塞,这个在医学界被称为“隐形杀手”的疾病,其实并不遥远,它就潜伏在我们身边,可能随时对我们的健康构成威胁。那么,肺栓塞究竟是什么?它为何如此危险?我们又该如何防范呢?
肺栓塞是什么
肺栓塞,就是肺动脉或其分支被栓子堵住了。这个栓子大多数情况下是血栓,但也有可能是脂肪滴、空气、羊水或肿瘤细胞等。
当肺动脉被栓子堵住时,血液的流动就会受到阻碍,导致肺部无法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,从而影响呼吸功能,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。
肺栓塞的成因
其实,很多栓子都来源于我们的下肢深静脉。当下肢深静脉形成血栓后,如果血栓脱落并随血液流动到肺动脉,就可能引发肺栓塞。
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,往往与血流淤滞、血液凝固性增高和静脉内皮损伤有关。比如,长期卧床、静脉曲张、静脉插管、手术、创伤、妊娠以及某些药物的使用,都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。
除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外,心脏病、肿瘤、妊娠分娩、长骨骨折、意外事故和减压病等,也可能导致肺栓塞。
因此,对于存在这些高风险因素的人群来说,更需要警惕肺栓塞的发生。
肺栓塞的症状
肺栓塞的症状多种多样,但最常见的还是呼吸困难。这种呼吸困难可能会在活动后加剧,让人感觉喘不过气来。
此外,胸痛也是肺栓塞的一个常见症状,它通常突然发生,与呼吸有关,咳嗽时可能会加剧。
有时候,患者还可能出现咯血,这通常是肺梗死的表现,但咯血量一般不多,颜色鲜红。
需要注意的是,肺栓塞的“三联征”——呼吸困难、胸痛、咯血,并不一定会同时出现。
事实上,很多肺栓塞患者可能只有其中的一两个症状,甚至完全没有症状。这也是为什么肺栓塞被称为“隐形杀手”的原因之一。
肺栓塞的诊断
由于肺栓塞的症状并不特异,因此诊断起来并不容易。
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症状、体征以及相关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评估。比如,D二聚体检测就是一个常用的检查方法。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标志物,当D二聚体升高时,可能提示存在血栓形成或溶解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D二聚体升高并不一定就是肺栓塞,因为很多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D二聚体升高。
心电图、胸部X线、超声心动图以及CT肺动脉造影(CTPA)等检查也有助于肺栓塞的诊断。其中,CTPA是目前确诊肺栓塞的金标准,它能直接显示肺动脉内的栓子以及受累的肺段。
肺栓塞的治疗
一旦确诊为肺栓塞,治疗就刻不容缓。因为肺栓塞的病情进展迅速,如果不及时治疗,可能会危及生命。治疗肺栓塞的方法主要有一般治疗、溶栓治疗、抗凝治疗、外科手术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等。
一般治疗,主要是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、高浓度吸氧,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。
溶栓治疗,则是针对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治疗方法,它能迅速溶解血栓,恢复肺组织的血流灌注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溶栓治疗有一定的风险,可能会导致出血等并发症。
抗凝治疗,是肺栓塞的基本治疗方法,它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。抗凝治疗的目的是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和扩大,从而减轻病情并预防复发。
对于溶栓治疗无效或存在溶栓禁忌的患者,可能需要考虑外科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。外科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取出栓子或切除受累的肺组织。而介入治疗则是一种创伤较小的治疗方法,如经导管碎栓、溶栓术等。
肺栓塞的预防
预防肺栓塞,关键在于识别并控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风险因素。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定期翻身、活动下肢,静脉曲张患者应穿着弹力袜,手术或创伤后的患者应尽早下床活动,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。
同时,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至关重要。戒烟、保持健康饮食、适当减重,这些都能有效降低肺栓塞的发生概率。对于经常需要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的人来说,更要多饮水以稀释血液黏稠度,并定时站起来活动下肢。
此外,积极治疗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潜在疾病,也是预防肺栓塞的重要环节。
结语
肺栓塞,这个“隐形杀手”虽隐蔽却危险。了解其成因、症状、诊断和治疗及预防措施,对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。我们应提高警惕,关注身体状况,一旦出现疑似症状,立即就医。同时,积极传播肺栓塞知识,让更多人了解并重视,共同守护健康,让“隐形杀手”无处遁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