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

2025年03月14星期五
全国统一刊号:CN52-0041

在线读报中药与小儿推拿:小儿咳嗽的全方位疗法 - 数字报刊系统 小儿呕吐背后的原因 胃酸过多的原因、症状及应对措施 小儿哮喘的日常护理要点 中药与小儿推拿:小儿咳嗽的全方位疗法

按日期检索

12 2012
3
4

在线读报

电子报刊阅读器
放大 缩小 默认

中药与小儿推拿:小儿咳嗽的全方位疗法

作者:北海市妇幼保健院 李学军

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咳嗽是经常遇到的一种症状。实际上,咳嗽是身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,用于清除呼吸道中的异物或痰液。然而,频繁的咳嗽不仅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,还可能预示着潜在的健康问题。在应对小儿咳嗽时,结合中药与小儿推拿的全方位疗法,既能有效缓解症状,又能提升孩子的整体健康水平,且安全、副作用小,非常适合家庭使用。

认识小儿咳嗽

咳嗽,就是身体对呼吸道刺激的一种反应。它分为多种类型,在中医理论中,常见的有风寒咳嗽、风热咳嗽和痰湿咳嗽。风寒咳嗽通常因受凉引起,表现为咳嗽声重、痰白清稀,鼻流清涕;风热咳嗽则多因热邪侵袭,咳嗽声哑、痰黄黏稠,鼻流黄涕;痰湿咳嗽则与素体脾虚,体内湿气过重有关,咳痰清稀,色白量多,神疲困倦,胃口差。了解咳嗽的类型,有助于我们对症下药,精准治疗。

咳嗽的原因多种多样,最常见的是感冒,其次是过敏、支气管炎、哮喘等。不同原因引起的咳嗽,其症状和治疗方式也各不相同。因此,家长在发现孩子咳嗽时,应仔细观察咳嗽的特点,以便及时就医。

中药治疗小儿咳嗽

中药治疗小儿咳嗽,讲究的是辨证施治。根据咳嗽的不同类型,选用相应的中药,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。

风寒咳嗽:可选用生姜、葱白、杏仁等温散寒邪的药物。生姜和葱白煮水,趁热饮用,能有效驱散体内的寒气,缓解咳嗽。杏仁则有润肺止咳的功效,适量食用,对风寒咳嗽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。

风热咳嗽:推荐使用桑叶、菊花、薄荷等清热解毒的药材。桑叶和菊花泡茶,清香宜人,不仅能清热解毒,还能缓解咳嗽。薄荷则具有清凉利咽的作用,适量加入饮品中,对风热咳嗽有很好的缓解效果。

痰湿咳嗽:陈皮、半夏、茯苓等是化痰祛湿的好帮手。陈皮泡水,味道甘甜,能健脾化痰;半夏和茯苓则能利湿化痰,对于痰湿咳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。

在使用中药时,家长需特别注意剂量和煎煮方法。一般来说,中药的剂量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体重来调整,避免过量。煎煮时,应遵循先武火后文火的原则,确保药物充分煎煮,发挥最佳疗效。同时,家长在使用中药前,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,确保用药安全。

小儿推拿辅助治疗

小儿推拿,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,通过刺激穴位、疏通经络,能有效缓解咳嗽症状,促进孩子身体健康。

推肺经:肺经位于手臂内侧,从拇指根部推向肘部,每次推约100—200次。这一手法能宣肺止咳,对于各种类型的咳嗽都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。

揉膻中:膻中穴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,用指腹轻轻按揉,每次约1~2分钟。这一手法能宽胸理气,缓解咳嗽引起的胸闷不适。

拍背法:孩子咳嗽时,家长可轻轻拍打孩子的背部,从下往上,从外向内,帮助痰液排出。拍背时,力度要适中,避免过重或过轻。

小儿推拿操作简单易行,家长在家中即可轻松完成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推拿时应保持孩子舒适,避免在孩子过饱、过饿或情绪激动时进行。同时,推拿的频率和力度也应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调整,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。

生活护理与预防

饮食调理:孩子在咳嗽期间,应多喝水,保持体内水分充足。同时,可适量食用一些具有润肺止咳作用的食物,如梨、百合、蜂蜜等。避免给孩子食用过于油腻、辛辣或刺激性的食物,以免加重咳嗽。

环境优化: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避免烟雾、尘埃等刺激物。室内湿度应适宜,避免过于干燥或潮湿。在天气变化时,及时给孩子增减衣物,避免受凉或过热。

日常习惯:鼓励孩子勤洗手,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。适当进行户外活动,增强体质,提高抵抗力。同时,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,保持家庭氛围和谐,避免孩子因情绪波动而加重咳嗽。预防总是优于治疗。家长应按时带孩子接种疫苗,预防某些咳嗽相关疾病的发生。

何时就医

虽然中药与小儿推拿在治疗小儿咳嗽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,但家长仍需密切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。如果孩子咳嗽持续加重,伴随高热、呼吸困难、精神萎靡等症状时,应立即就医。这些可能是严重疾病的征兆,如肺炎、哮喘等,需要及时专业的医疗干预。

就医时,家长应详细向医生描述孩子的咳嗽症状、持续时间、伴随症状以及之前的治疗情况,以便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。

综上所述,中药与小儿推拿结合治疗小儿咳嗽,不仅安全有效,而且易于家庭操作。家长在发现孩子咳嗽时,不必过于紧张,但也不可掉以轻心。通过合理的中药使用、正确的小儿推拿手法以及科学的生活护理,我们能够有效缓解孩子的咳嗽症状,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。


放大 缩小 默认
主管单位: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    主办单位: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    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

黔ICP备18005754号      技术支持:兴乾盛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