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得知患有肾病综合征,很多患者都会疑惑,自己还能不能运动。毕竟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肾小球疾病,表现出多种令人不适的症状。接下来,我们就一下了解肾病综合征患者与运动的关系。
认识肾病综合征
肾病综合征是肾小球疾病里的一组临床症候群。患者会出现大量蛋白尿,这意味着肾脏的过滤功能出现问题,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流失;进而引发低蛋白血症,身体缺乏蛋白质这种重要营养物质;同时,还伴有水肿现象,身体各部位因水分代谢异常而肿胀,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;另外,高脂血症也常伴随出现。这些症状综合起来,使得患者身体变得虚弱,整体状态不佳。
急性期需卧床休息
在肾病综合征刚发病或者病情处于急性期时,患者身体极度虚弱,水肿情况严重。此时,过度运动对肾脏危害极大。运动会改变肾脏血流动力学,让原本就受损的肾小球滤过功能进一步恶化,导致蛋白尿加重,身体蛋白质流失更快,水肿也会蔓延至全身各处,加剧患者的痛苦。所以,这个阶段患者必须卧床休息,让身体有时间自我修复。
稳定期适宜运动
运动的两大益处
增强身体素质:当病情稍微稳定,水肿逐渐消退,蛋白尿也有所减轻时,适当运动对患者有益。长期使用激素等药物治疗,使得肾病综合征患者免疫力低下,容易受到病菌侵袭。适度运动能够增强体质,提高免疫力。比如,患者可以在户外散步,呼吸新鲜空气,待身体适应后,练习太极拳,这些舒缓的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,帮助免疫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,抵御病菌入侵。
2.改善心理状态:患病期间,患者常因病痛折磨和对病情的担忧,心情低落、焦虑。而适度运动有助于缓解这种不良情绪。患者外出散步,与病友在公园一起做简单运动,交流抗病经验,能让心情逐渐开朗起来。心情舒畅了,身体恢复也会更有动力,对病情好转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把握适度运动的要点
控制运动强度:怎样才算适度运动呢?以慢跑为例,如果在跑步过程中能够与旁边人正常交谈,说明运动强度合适;要是跑几步就气喘吁吁,难以说话,那就表明运动强度过大,不符合身体现阶段的承受能力。
规划运动时间:运动时间的安排也很关键。刚开始,患者每次运动 20 - 30 分钟即可,每周进行 3 - 4 次。之后,依据身体的适应情况,再逐步延长运动时间、增加运动次数,但每周总的运动时长尽量不要超过 150 个小时,避免身体过度疲劳。
合理选择运动项目
散步:便捷又安全
散步是最适合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基础运动方式。患者在平坦的马路边、小区花园里,穿上舒适的鞋子,慢走几圈,身体微微发热即可。这种运动方式轻松自在,不会给肾脏增加额外负担,既方便又安全。
瑜伽简易体式:温和有益
身体条件允许的患者,可尝试一些简单的瑜伽体式,如猫牛式,它能轻柔地活动脊柱,提升身体柔韧性,且对肾脏产生的压力极小。不过要注意,高温瑜伽和强度较大的力量瑜伽不适合患者,这类瑜伽会使身体大量出汗,导致失水,肾脏灌注不足,进而影响肾功能。
游泳:谨慎选择
游泳看似是全身性锻炼的好方法,但对于肾病综合征患者而言,公共泳池人员密集,水质难以保证,患者感染的风险很高。若患者自家有干净卫生的私人泳池,在病情稳定且经过医生同意的情况下,可以偶尔游泳,但时间不宜过长,上岸后要及时擦干身体,注意保暖,防止着凉。
重视运动前后事项
做好热身与拉伸
运动前,充分热身十分必要。患者通过转转手腕脚腕、扭扭腰等动作,活动身体关节和肌肉,能有效减少运动损伤,如同给机器做前期保养。运动结束后,不要立刻坐下或躺下,应慢慢走一走,待心跳、呼吸平稳后,再进行简单的拉伸动作,放松肌肉,避免第二天出现浑身酸痛的情况,让身体保持舒适状态。
合理调整饮食
运动前半小时,适当食用小零食,如全麦面包或香蕉,补充能量。运动后,多次少量饮用白开水或淡盐水,解渴并维持电解质平衡。
建立公开畅通的沟通通道循环
建议建立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公开畅通沟通通道,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实现灵活高效的反馈与交流,确保健康需求得到及时响应和妥善处理,无论是运动中的问题还是其他健康疑问,都能得到及时且有效的解决。
总之,肾病综合征患者并非不能运动,只要把握好运动时机、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、控制好运动强度,遵循医生的建议,科学合理地运动,就能借助运动改善身体状况,走向健康生活。希望患者们都能积极行动起来,开启健康之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