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李是一位年轻的上班族,平时身体还算健康。一次长途飞行后,他刚下飞机就突然感到胸痛、呼吸困难,以为是旅途劳累没太在意。可没过多久,症状越来越严重,甚至出现了晕厥。紧急送医后,医生诊断他患上了肺栓塞,经过全力抢救才脱离危险。小李怎么也没想到,一次普通的长途旅行竟会引发如此致命的疾病。像小李这样被肺栓塞 “突袭” 的人并不在少数,接下来,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这个 “沉默杀手”。
什么是肺栓塞
肺栓塞,简单来说,是肺动脉或其分支被血栓或其他物质阻塞,导致血液无法正常流通至肺部进行氧气交换的过程。最常见的类型是肺血栓栓塞(PTE),这些血栓大多源自下肢深静脉,尤其是小腿或大腿的静脉。它们可能在不经意间脱落,随血流上行至肺部,造成突然的、严重的健康危机。
肺栓塞之所以被称为“沉默杀手”,是因为其早期症状往往非常轻微,或者与其他常见疾病的症状相似,容易被忽视。轻微的症状可能包括呼吸困难、胸痛、咳嗽(可能带有少量血痰)、心率加快以及不明原因的出汗和乏力。这些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太过常见,以至于许多人可能将其归咎于疲劳、感冒或其他小毛病,从而错过了及时治疗的最佳时机。
肺栓塞为何“沉默”
之所以称肺栓塞为“沉默杀手”,是因为它在发病初期往往症状不明显,或者容易被误认为是其他更常见的疾病,如感冒、肺炎或心脏病等。常见的轻微症状包括——
呼吸困难:活动时尤为明显,感觉气短,需要频繁深呼吸。
胸痛:可能是钝痛或锐痛,有时类似心绞痛,深呼吸或咳嗽时加重。
咳嗽:可能伴有少量血痰。
心率加快:休息时心率异常增快。
出汗、乏力: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出汗和体力下降。
严重情况下,肺栓塞可导致低血压、休克甚至猝死,此时情况危急,需立即就医。
谁更容易中招
虽然肺栓塞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,但某些人群的风险确实更高。这些高风险群体包括——
长期卧床或久坐不动的人:手术后恢复期的病人、长途旅行者、办公室白领等,由于长时间缺乏运动,血液循环减慢,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。
有静脉血栓病史的人:特别是那些曾经患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人,他们再次发生肺栓塞的风险显著增加。
癌症患者:癌症本身以及化疗治疗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,因为癌症细胞可以释放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。
遗传因素:某些遗传性疾病,如抗凝血酶缺乏、蛋白C或蛋白S缺乏等,会导致血液凝固能力异常增强,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。
年龄与性别:随着年龄的增长,血栓形成的风险逐渐增加。女性在孕期、产后以及服用口服避孕药时,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,也更容易发生血栓。
如何诊断肺栓塞
由于肺栓塞的症状多样且不特异,诊断通常需要结合多方面的信息——
临床表现: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、体征进行初步判断。
血液检查:D-二聚体检测虽非确诊手段,但可作为筛查指标之一。
影像学检查:包括胸部CT肺动脉造影(CTPA)、肺通气/灌注扫描、超声心动图等,其中CTPA是最常用的诊断工具。
肺功能测试:虽然不直接用于诊断,但有助于评估肺部功能状态。
治疗与预防
一旦确诊为肺栓塞,治疗的目标是迅速恢复肺动脉的血流,防止血栓进一步增大或脱落,以及预防复发。治疗方案通常包括——
抗凝治疗:是基础治疗,用于防止血栓继续形成和扩大。
溶栓治疗:对于高危患者,可能需要使用溶栓药物快速溶解血栓,但这需在严格监控下进行。
机械辅助:极少数情况下,可能需要使用体外膜肺氧合(ECMO)等高级生命支持手段。
预防肺栓塞,关键在于改善生活习惯,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——
定期活动:对于久坐或卧床人群,每小时至少起身活动5分钟,做腿部伸展运动。
健康饮食:保持均衡饮食,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入,增加膳食纤维,保持水分充足。
戒烟限酒:烟草和过量酒精都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。
合理使用药物: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孕药、激素等药物,避免自行增减剂量。
高风险人群定期检查:有家族史或已知血栓倾向的人应定期进行凝血功能检查。
结语
肺栓塞虽然危险,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,了解它的相关知识,积极预防,就能降低发病风险。一旦出现可疑症状,要及时就医,争取早诊断、早治疗。希望大家都能远离这个 “沉默杀手”,拥有健康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