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

2025年03月21星期五
全国统一刊号:CN52-0041

在线读报湿疹痒痒痒,中医有妙方 - 数字报刊系统 胸腔积液的预防与治疗 膀胱癌术后生活调理 牙槽骨突出,影响美观怎么办? 湿疹痒痒痒,中医有妙方

按日期检索

12 2012
3
4

在线读报

电子报刊阅读器
放大 缩小 默认

湿疹痒痒痒,中医有妙方

作者:钦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叶杨群

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湿疹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,悄然困扰着无数人。它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外貌美观,更因其剧烈的瘙痒感,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。面对这一难题,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手段,为湿疹患者带来了希望的曙光。本文将深入探讨湿疹的中医认识,分享中医妙方,帮助患者有效缓解湿疹瘙痒,重拾健康肌肤。

湿疹初探

湿疹,作为常见皮肤病,由内外多因素引发,表现为红斑、丘疹等皮损及剧烈瘙痒。中医将其归为“湿疮”等范畴,认为发病与湿、热、风、毒外邪及脾虚湿盛、血虚风燥内因相关。中医不局限于皮肤表象,而是视其为体内失衡的反映。湿热蕴结、脾虚水湿不化、血虚生风等内在因素相互作用致湿疹。因此,中医治疗湿疹,强调整体调理,既治外症又调内因,实现内外兼治,从根本上改善体质,缓解湿疹症状。

中医辨证施治
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对于湿疹这一复杂病症,更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、体质以及发病诱因,进行精细的辨证分型,然后施以针对性的治疗。

湿热蕴结型:此类湿疹患者,皮肤红肿热痛,瘙痒剧烈,常伴有渗出和结痂。中医认为,这是湿热之邪蕴结于肌肤所致。治疗时,需清热利湿,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,通过清除体内湿热,达到止痒消疹的目的。

脾虚湿盛型:这类患者湿疹反复发作,皮肤湿润,瘙痒不甚但缠绵难愈,常伴有腹胀、便溏等脾虚症状。中医认为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,湿邪泛溢肌肤所致。治疗时,需健脾祛湿,常用方剂如除湿胃苓汤,通过增强脾胃功能,促进水湿代谢,从而消除湿疹。

血虚风燥型:此类湿疹患者,皮肤干燥、脱屑,瘙痒夜间加剧,常伴有头晕、乏力等血虚症状。中医认为,这是血虚生风,风燥伤肤所致。治疗时,需养血祛风润燥,常用方剂如当归饮子,通过滋补阴血,祛风润燥,达到止痒消疹的效果。

 中医外治法

除了内服药物,中医还擅长运用外治法来治疗湿疹,这些方法直接作用于患处,起效迅速,且副作用小。

1. 中药熏洗:选用具有清热解毒、祛湿止痒功效的中草药,如苦参、黄柏、地肤子、白鲜皮、蛇床子等,煎煮后熏洗患处。这种方法既能直接清洁皮肤,又能通过药物渗透,达到止痒消炎的效果。使用时需注意水温适中,避免烫伤皮肤。在使用中药外洗方前,建议先在小面积皮肤上测试,确保无过敏反应后再大面积使用。

2. 针灸疗法: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,通过刺激特定穴位,调节机体气血平衡,从而达到治疗湿疹的目的。常用穴位如曲池、血海、足三里等,具有清热利湿、养血祛风的功效。针灸治疗湿疹,不仅止痒效果显著,还能改善患者体质,减少复发。

3. 拔罐与刮痧:这两种疗法在湿疹治疗中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。拔罐可以拔出体内的湿气,改善局部血液循环;刮痧则能疏通经络,促进气血运行。但需注意,拔罐和刮痧并非所有湿疹患者都适用,特别是皮肤破损、感染或过敏体质的患者,应谨慎使用。

 生活调养与预防

中医强调“治未病”,即预防胜于治疗。对于湿疹患者而言,生活调养和预防同样重要。

1. 饮食调理:湿疹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、油腻、海鲜等刺激性食物,这些食物容易加重湿热,诱发或加重湿疹。相反,应多吃薏米、绿豆、冬瓜等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,帮助身体排毒。

2. 日常护理:保持皮肤清洁干燥,避免过度搔抓,以免加重皮肤损伤和感染。穿着透气、吸汗的衣物,避免穿着紧身衣或化纤衣物,以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。

3. 环境调节:保持室内通风换气,避免潮湿环境,减少霉菌和尘螨等过敏原的滋生。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,还应尽量避免接触花粉、动物皮毛等易致敏物质。

 案例分享

张先生长期受湿疹困扰,四肢和躯干瘙痒难忍,夜间尤甚,西医治疗效果不佳。他慕名来到一家中医诊所求治。中医医师根据张先生的症状、体质及生活习惯,辨证为湿热蕴结型湿疹。医师为他制定了清热利湿、养血祛风的中药方剂,并建议配合中药熏洗和针灸治疗。经过一个疗程(约四周)的治疗,依据湿疹面积缩小、瘙痒程度减轻等标准进行疗效评估,张先生的湿疹明显好转,瘙痒感大大减轻,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改善。此案例说明中医治疗湿疹的有效性,但需注意个体差异,具体治疗方案和疗程需遵医嘱,以确保最佳治疗效果。

 结语

中医治湿疹,凭独特理论显优势。辨证施治,内外兼修,止痒又调体,减复发。治疗需时,患者需耐心配合生活调养。然,非所有湿疹皆适中医,病情重或反复者,应及时就医,融合现代医学与中医治疗,共管湿疹,速愈肌肤。


放大 缩小 默认
主管单位: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    主办单位: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    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

黔ICP备18005754号      技术支持:兴乾盛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