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

2025年03月21星期五
全国统一刊号:CN52-0041

在线读报肩周炎来袭,护理有方法 - 数字报刊系统 超声诊断脂肪肝是否准确 流行性感冒与普通感冒有何不同 肩周炎来袭,护理有方法 新生儿发烧的物理降温方法

按日期检索

12 2012
3
4

在线读报

电子报刊阅读器
放大 缩小 默认

肩周炎来袭,护理有方法

作者: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韦晓玲

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,我们的肩膀默默承载着每一次举手投足的重量,它是身体力量的展现,也是生活点滴的见证者。但正是这份无声的坚韧,让肩膀成为易受磨损的“劳动模范”。肩周炎,这个潜伏在日常阴影中的健康小偷,悄然间便能束缚住我们的自由,让生活的色彩黯淡几分。今天,让我们一同揭开肩周炎的神秘面纱,从它的起源、表现、诊断,到最关键的——如何通过精心的自我呵护与前瞻性的预防,为肩膀穿上无形的护甲,重燃活力,让每一次挥动都充满自信与力量。

肩周炎基础认知

定义肩周炎

肩周炎,医学上又称为冻结肩或粘连型肩关节炎,是一种主要影响肩关节周围软组织(如肌肉、肌腱、滑囊等)的无菌性炎症。它通常导致肩部疼痛、僵硬及功能受限,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。肩周炎并非一种简单的肩部疼痛,而是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,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。

发病原因

年龄因素:随着年龄增长,肩部软组织弹性下降,更易受损。

过度使用:重复性的肩部动作,如长时间举重物、打网球等,可加速肩部磨损。

外伤:肩部受伤后,若处理不当,易引发肩周炎。

不良姿势:长期保持不正确的坐姿、睡姿,增加肩部负担。

其他疾病:糖尿病、心脏病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诱发肩周炎,这些疾病可能影响肩部血液循环或神经传导,从而加重肩部炎症。

常见症状

疼痛:肩部持续性钝痛或刺痛,夜间尤为明显。

活动受限:日常动作如梳头、穿衣变得困难。

僵硬:肩部感觉紧绷,活动范围减小。

肌肉萎缩:长期不活动可能导致肩部肌肉萎缩。

诊断与医疗干预

诊断过程

病史询问: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疼痛起始时间、性质、加重及缓解因素。

体格检查:通过特定动作测试肩部活动度,评估肌肉力量和疼痛点。

影像学检查:X光可排除骨折,MRI或CT能更清晰地显示软组织病变。

治疗方法概述

药物治疗: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疼痛和炎症,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
物理治疗:如超声波、电疗等,促进炎症消散,加速组织修复。

康复训练:定制化的锻炼计划,帮助恢复肩部功能,防止肌肉萎缩。

手术治疗:对于严重病例,如关节粘连严重,可能需通过手术松解。

自我护理与家庭疗法

休息与活动平衡

适当休息:急性期应减少肩部活动,避免加重炎症。

适度活动:缓解期应进行轻柔的肩部运动,防止僵硬。

交替原则:工作与休息相间,避免长时间连续使用肩部。

冷敷与热敷

冷敷:急性炎症期,用冰袋冷敷1520分钟,每日23次,可减轻肿胀和疼痛。

热敷:慢性炎症或恢复期,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热敷,促进血液循环,缓解肌肉紧张。

锻炼与拉伸

墙壁爬虫:面向墙壁站立,双手沿墙向上爬,至最高点后缓慢放下,重复1015次。

肩部旋转:站立或坐下,双臂自然下垂,缓慢做圆周运动,每次10-15圈,每日2-3组。

注意:所有锻炼应在无痛范围内进行,避免过度拉伸造成损伤。

正确姿势

坐姿:保持背部挺直,双脚平放地面,避免耸肩。

站姿:双脚分开与肩同宽,腹部收紧,肩膀放松下沉。

睡姿:侧卧时,枕头应支撑颈部,避免肩部受压;仰卧时,枕头不宜过高,保持颈部自然弯曲。

饮食与营养

Omega-3脂肪酸:多吃深海鱼、亚麻籽油等,有助于减轻炎症。

维生素D和钙:强化骨骼,预防骨质疏松,可通过牛奶、豆制品、鱼肝油等食物获取。

均衡饮食:保证蛋白质、维生素、矿物质的充足摄入,促进身体整体健康。

预防措施

生活习惯调整

规律运动:定期进行全身运动,特别是针对肩部的锻炼,增强肌肉力量。

避免久坐:每工作一小时,起身活动510分钟,做简单的肩部伸展。

正确使用电子设备:调整电脑屏幕高度,保持眼睛与屏幕平行,减少颈部和肩部压力。

加强肩部肌肉力量

针对性训练:定期进行肩部力量训练,如哑铃侧平举、俯卧撑等,但需注意循序渐进,避免过度。

瑜伽或太极:这些运动不仅能增强肌肉,还能提高身体柔韧性,减少受伤风险。

注意保暖

寒冷天气:穿着保暖衣物,特别是肩部,避免受凉引发或加重症状。

室内环境:保持室内温度适宜,避免空调直吹肩部。

结语

肩周炎虽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,但通过正确的认识、及时的治疗以及日常的精心护理,我们完全有能力战胜它。记住,预防永远胜于治疗,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加强肩部锻炼,让您的肩膀成为您最坚实的依靠。让我们携手努力,共同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健康与自由。


放大 缩小 默认
主管单位: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    主办单位: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    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

黔ICP备18005754号      技术支持:兴乾盛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