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

2025年03月07星期五
全国统一刊号:CN52-0041

在线读报中医帮你找回好睡眠 - 数字报刊系统 心肌炎咋回事?保护心脏要紧! 早搏的原因、症状及治疗方法 中医帮你找回好睡眠 哮喘患者如何安然度过季节交替

按日期检索

12 2012
3
4

在线读报

电子报刊阅读器
放大 缩小 默认

中医帮你找回好睡眠

作者: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柳州医院 曹婷

失眠已成为许多人的“心头病”。夜深人静时,辗转反侧却难以入眠,不仅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,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,如记忆力下降、免疫力下降、情绪波动大等。面对失眠,西医往往提供药物辅助治疗,而中医则更注重从整体出发,寻找失眠的根源,通过自然疗法帮助人们重获好睡眠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探索中医如何帮你找回那遗失的“黄金睡眠”。

中医看失眠:原因与分类

中医对失眠的理解,源于对人体内在平衡的深刻洞察。中医认为,失眠多因脏腑功能失调、气血不和、阴阳失衡所致。具体来说,失眠可能与心火旺盛、肝火扰心、心脾两虚、痰热扰心等多种因素有关。

肝火扰心:表现为入睡难、多梦易醒,常伴有急躁易怒、头晕目眩等症状。

心脾两虚:多见于思虑过度、饮食不节者,表现为难以入睡、多梦易醒、心悸健忘、食欲不振。

痰热扰心:因痰湿内生,化热扰心,导致睡眠不安,常伴有胸闷、痰多、口苦等表现。

中医调理失眠的原则

中医调理失眠,遵循“整体观念”和“辨证施治”的原则。

整体观念意味着治疗失眠不仅关注睡眠本身,更要调整人体的整体机能,达到阴阳平衡、气血和顺的状态。

辨证施治则强调根据每个人的体质、症状差异,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,力求精准施治。

中医改善失眠的具体方法

中药调理——

中药是中医治疗失眠的重要手段之一,通过服用特定的药材或方剂,调和脏腑功能,改善睡眠。

酸枣仁:被誉为“东方睡果”,具有养心安神、敛汗生津的功效,适用于心肝血虚引起的失眠。

枸杞:滋补肝肾,明目安神,对于肝肾阴虚所致的失眠有良好效果。

茯苓:利水渗湿,健脾宁心,常用于心脾两虚型失眠。

注意事项:中药虽好,但需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,避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或不良反应。

针灸疗法——

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,调节经络气血,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。

百会穴:位于头顶正中,有提神醒脑、安神定志的作用,适用于各种类型失眠。

神门穴:位于手腕内侧,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,具有宁心安神的功效。

安眠穴:位于耳后乳突下方,专治失眠多梦,是改善睡眠的特效穴。

体验建议:针灸治疗通常需要多次疗程,效果因人而异,建议选择正规医疗机构,由专业针灸师操作。

拔罐、刮痧——

拔罐和刮痧是中医传统疗法,通过物理刺激促进血液循环,缓解肌肉紧张,间接改善睡眠。

拔罐:在背部、肩颈部等区域拔罐,有助于疏通经络,缓解因气血不畅引起的失眠。

刮痧:沿经络走向轻柔刮拭,特别是膀胱经和心包经,有助于排毒养颜,促进睡眠。

小贴士:拔罐和刮痧后,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,适量饮水,促进新陈代谢。建议患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刮痧,如有身体不适,及时就诊。

生活方式调整——

中医强调“药补不如食补,食补不如神补”,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改善失眠的基础。

饮食调理:晚餐宜清淡,避免过饱,可适量食用小米、燕麦、牛奶等有助于睡眠的食物。避免咖啡、茶、可乐等刺激性饮品,尤其是睡前。

作息规律:建立固定的睡眠和起床时间,即使周末也不例外,帮助身体形成生物钟。

心态调整:保持平和的心态,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。可以尝试冥想、瑜伽、太极等放松身心的活动,帮助入睡。

自我保健小贴士

除了上述专业疗法,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,可以帮助你改善睡眠。

睡前泡脚:每晚用温热水泡脚,加入艾叶、生姜等,可促进血液循环,缓解疲劳,有助于睡眠。

听轻音乐:选择柔和的轻音乐或大自然的声音,如雨声、海浪声,有助于放松心情,进入睡眠状态。

练习深呼吸:平躺床上,闭眼,进行深长的呼吸练习,每次呼吸尽量放慢加深,有助于放松全身,减少思绪纷扰。

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:保持卧室安静、黑暗、凉爽,使用舒适的床上用品,创造一个有利于睡眠的环境。

五、何时应寻求专业帮助

如果你的失眠症状持续存在,且通过上述方法无法得到有效改善,或者伴随有其他严重症状,如持续的情绪低落、焦虑不安、记忆力严重下降等,应及时就医,寻求专业中医或西医的诊断与治疗。中西医结合,往往能发挥更大的治疗优势,帮助你更快地找回好睡眠。

结语

失眠虽恼人,但并非不可战胜。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,为我们提供了多种改善失眠的途径。让每个人都能找回那份属于自己的“黄金睡眠”。让我们从今天开始,用行动去实践,用中医的智慧,让夜晚再次成为滋养身心的美好时光。


放大 缩小 默认
主管单位: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    主办单位: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    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

黔ICP备18005754号      技术支持:兴乾盛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