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常生活中,大家可能会听说过 “疝气” 这个词,但是对于它到底是什么,很多人却是一头雾水,甚至会误解这是一种和 “气” 有关的奇怪病症。今天,咱们就来好好聊一聊疝气,看看它究竟是何方神圣。
疝气不是 “气”
疝气,从医学上讲,是指人体内的某个组织或器官,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间隙、缺损或薄弱部位,离开了原来的正常解剖位置,进入另一个部位。简单来说,就像是身体里的某个部分“跑错了地方”。这种“错位”现象,在不同部位会有不同的名称和表现,如腹股沟疝、脐疝、股疝等。
疝气的俗称是“小肠串气”,形象地描述了疝内容物(如小肠)通过腹壁或其他部位的缺损进入异常位置的情景。
疝气形成的原因
疝气的形成有多种原因,主要包括以下几点:
腹壁薄弱:腹壁肌肉或筋膜薄弱,容易形成缺损或间隙,使疝内容物容易突出。
腹内压力增高:长期慢性咳嗽、便秘、排尿困难等使腹内压力持续增高,推动疝内容物通过腹壁缺损进入另一部位。
先天因素:某些疝气,如脐疝和腹股沟斜疝,有一定的先天性因素。
手术或创伤:腹壁手术后的切口愈合不良或创伤后的腹壁缺损,也是疝气的常见原因。
疝气的类型
疝气按照发生的部位不同,可以分为多种类型:
腹股沟疝:前面提到了,这是最常见的类型。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得,主要是因为男性的腹股沟区域本身就存在一些特殊的解剖结构。当腹内压力增加时,腹腔内的肠管等内容物就容易通过腹股沟区的薄弱处突出,形成一个可复性的肿块,有时候在站立、行走或者用力的时候出现,而在平卧休息的时候可能会消失。
股疝:这种疝气相对少见,多发生于女性。因为女性的骨盆比较宽,股管上口比较宽大松弛,所以更容易出现股疝。股疝一旦发生嵌顿,也就是突出的组织被卡住回不去了,就会比其他类型的疝气更容易出现肠管坏死等严重情况。
脐疝:小儿脐疝比较常见,尤其是在婴儿哭闹、咳嗽等腹压增加的时候,肚脐处会有一个凸起的肿块。这是因为婴儿时期脐环没有完全闭锁,当腹压增高时,腹腔内容物就从脐环突出了。不过,大多数小儿脐疝在 2 岁之前可以自愈。
切口疝:这种疝气是在腹部手术后,切口愈合不良,腹壁的强度受到破坏,在腹内压力的作用下,腹腔内的组织通过切口瘢痕处突出形成的。
疝气为什么会把人 “气” 倒
引起不适和疼痛:疝气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只是有一个小肿块,偶尔有些坠胀感。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,如果疝气反复突出,肿块可能会越来越大,坠胀感和疼痛也会加剧。这种疼痛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,让人坐立不安,就像身体里有个 “小麻烦” 时刻在捣乱。
影响消化系统:如果疝气的内容物是肠管,当肠管被挤压或者位置改变后,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。患者可能会出现腹胀、腹痛、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,长期下来,营养吸收也会受到影响,导致身体状态越来越差。
嵌顿和绞窄的危险:这是疝气最严重的危害。当疝气突出的内容物被卡住,不能回纳到腹腔内时,就发生了嵌顿。这就像一个 “死胡同”,被卡住的肠管等组织血液循环会受到阻碍,如果不及时处理,就会发展成绞窄型疝气,肠管会因为缺血性坏死,进而引发腹膜炎、感染性休克等严重的并发症,这可真的是会把人 “气” 倒甚至危及生命。
疝气的治疗
保守治疗:对于一岁以下的婴幼儿脐疝,因为有自愈的可能,一般可以采取保守治疗,比如用胶布粘贴法等,防止疝内容物突出,随着孩子的成长,脐环可能会逐渐闭锁。另外,对于一些有严重基础疾病不能耐受手术或者病情较轻的患者,也可以使用疝气带等辅助器具来缓解症状,但保守治疗并不能根治疝气。
手术治疗:目前,手术是治疗疝气最有效的方法。对于成人疝气,一般建议尽早手术。手术的方式有很多种,比如传统的疝修补术、无张力疝修补术和腹腔镜疝修补术等。这些手术方法各有优缺点,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,目的就是修复腹壁的薄弱区,把 “离家出走” 的组织送回原位,并防止它们再次 “乱跑”。
总之,疝气虽然不是真正的 “气”,但它带来的危害可不小。如果大家发现自己或者家人身体有不明原因的肿块,尤其是在腹股沟、肚脐等容易出现疝气的部位,或者有腹痛、腹胀等不适症状,一定要及时就医,可别让这个 “小麻烦” 变成大问题。